終於聽懂《Ten days in the madhouse》

c6b26c59d3539c372934f050

朋友都知道我喜歡何韻詩,但大部份沒有問過我為什麼喜歡她。聽說我喜歡何韻詩通常有三種反應,一、沒有反應;二、取笑;三、何韻詩的歌好聽咩?(一臉疑惑)。

這篇不是粉絲文,是要談她八年前的專輯《Ten days in the madhouse》。2008年,我不知道誰是何韻詩,她那年出了這張概念性很重的專輯,據知當時銷路非常慘淡,讓她非常沮喪。但現在這專輯已絕版,二手價炒到馬幣兩三百塊,想買也買不到了。

雨傘後開始找她的歌來聽,買到的都買了,買不到的,比如這張專輯,只好非法下載。這專輯我大概聽了一年,有一陣子一邊跑步一邊聽,有一陣子是邊工作邊載著耳機聽,有一次在網路上聽何韻詩通過一個小型音樂會介紹此專輯的十首歌。今天辦公室沒有其他人,我開著音響聽,聽完一篇後,我決定無論如何都要寫這篇文章,記錄我對這專輯的欣賞。遲了八年,好過沒到。

這張專輯有點艱深難懂,如果沒有靜下心來靜靜聽慢慢看歌詞,聽上十遍可能也不會喜歡,就算喜歡也可能無法理解,就算理解時機不對,也不能感動,我可以明白為什麼這張專輯銷路不好,但一旦聽懂了被感動了,那這張專輯可以再聽十年。它已成為我心目中的經典與藝術品,心裡暗暗擔心,何韻詩下來的新專輯能否超越。

為什麼我如此愛這張專輯?因為它有深刻的人文關懷。這專輯對主流價值、從眾、階級、環境、教育等問題,提出了很深的反省和批判,但又不停步於對上述社會狀況的反省與批判,它對邊緣人、小眾、弱勢者也表達了很深的關懷和理解,而我感覺到,後者才是這張專輯的核心關懷。

我不是很懂音樂,但從小買專輯認真聽專輯,從未聽過一張內涵如此深重的專輯。此專輯有一個主要敘事者,叫黛瑪。第一首歌《青山黛瑪》是她的故事。她被稱為精神病患,終日住在一間套房裡。黃偉文的詞一開始就提出了一個看待精神病患者的角度:

你是有病的 所以被寵愛
留住半邊青山 因你在
你讓世上幾多哲學家 自信不再
捉摸不到你大概

人類意難平的 一切問題 你都一笑避開
世間太傻 而你是天才
旁人話你悲哀 不過在你眼中
清醒才悲哀 繁忙才悲哀
常人難道比瘋子更可愛

是的,到底誰才是正常?誰才是不正常?常人眼中的瘋子,看世界的眼睛比誰都通透。下來的人世之旅,就由黛瑪帶領著我們,用全新的角度去理解。

她進入繁忙世間,遇到的第一個人,叫《安妮寶貝》。安妮是一個未足十歲的小女孩,家境貧窮,住在一個舊區的板間房裡。她貧窮,但是不向命運言敗:

無什麼 都可以過
還未十歲的我
當天採過野花 做晚餐
窮什麼 都可歡笑過
還沒電腦的我
當天掀過被單 還有她
我的 小娃娃

從安妮身上,我們看到了貧富差距。黛瑪繼續帶領我們觀察這個資本主義社會,讓我們瞭解什麼是資本主義的生存哲學:

《楊子經書》
莊子太高深 從來身的總要多

而心的不要多 就像戰爭
孔子太天真 從來得的總要多
而分的不要多 為著我生
因此你犧牲

自利是資本主義的生存哲學,莊子的唯心和孔子的仁義都過時了。而在這自利社會生存的最小阻力路徑,當然是從眾:

《丹賴斯隊》
排排排隊尾 沒有辦法註定排隊尾
大勢話個性難成大戲
沒有自覺最後原地企
圍圍圍住你 拒絕放棄言談道理
獨腳做戲註定無運氣
別怪罪世界遺忘掉你 留下嘆氣

跟隨大路才是生存王道,要談理想,就別怪罪世界遺忘掉你。但即便如此,這社會還是有許多不在「大路」上的人,他們或被社會排除,或不願跟隨主流路徑,或勇敢與之對抗。

被社會排除的一對夫妻叫《查理淑儀》,他們貧窮但互相扶持,一起面對生活的艱難。何韻詩說,這首歌來自一個真實的故事。查理淑儀(化名)皆是街友,查理見淑儀一女子流落街頭,擔心被人欺負而一直照顧她,兩人後來就結婚相伴。

不願進入現實社會的有《堂吉訶德》,一個活在虛擬電玩世界的人,通過在電玩裡的化身,堂吉訶德找到生之樂趣。那是一個遇上挫敗,大不了「即刻轉身改個姓」,或者「熄機聽日再上」的世界。對於這些逃避現實的人,周耀輝的詞寫得夢幻,沒有批評。

可以逃就逃,不可以逃的,像存在感非常低的《少年維持》,感覺世界背對著他,憤怒反叛的情緒和行為,能期待大人瞭解多少?大人願意聆聽維持的內心感受嗎?

怎麼得我一個煩惱 命運像殘酷旅途
在校內交不到朋友 在網上贏不到武士袍
怎麼給我這對父母 鬧鬧鬧還話我嘈
別人十三初試甜吻 但現在連初戀也並無
只~能 自卑兼憤怒

恨我不能擁有個地牢
誰也不必理會最好

你為何話我 常在鏡前投訴
溫室裡長高 從來無能力 殺出新血路
難題是我所製造
你為何話這 純屬少年煩惱
不知我已經 絕望得比你早

有別於《少年維持》的憤怒,少年《愛德蒙多》是憂傷的。他必須在這教育制度下受教育,但是他無法從課本裡理解什麼是愛,人要如何面對愛帶來的痛苦?他甚至早熟地認知到,課本上的知識不過是要成就未來社會上的「菁英」,這些知識卻滿足不了他對生命、對人生的好奇心。要不要跟隨主流價值?他即是憂傷的,大概心裡早有答案。

健教書已朗讀過 物理書我也背過
問你怎教我分析愛的痛楚
字母歌唱到下課 在社會上政治課
沒法躲 知識滲出的恆河
洪流浸死了我 是古書哪本的錯
在試卷 誰剔出我階級前途 剔出怯懦

勇敢追求自己的理念,就算被整個社會離棄,就算孤身在戰也在所不惜。《風見志朗》是這樣的一個人,他非常堅定地死守著自己的價值。為了保護大自然不被貪婪的人類奪去,《風見志朗》一直在戰鬥:

默然稻草田 被瞬間剪短
將磚片搭建
但幪面青年 入世雖短淺
都死守流失的海岸線
像最小的甲蟲也苦戰
用最蠢的方法但勇敢依然

查理淑儀、堂吉訶德、少年維持、愛德蒙多、風見志朗,還有青山黛瑪,這些邊緣人、被排除的人、堅持信念價值的人,他們或憂傷或憤怒或異常或勇敢,不管怎樣,最後出場的人物《美空雲雀》,用歌聲告訴他們:你們並不孤獨。

《美空雲雀》唱道:

誰那間套房 能永不透光
來鑽一線光給你 如你准我幫
同看一片天 同處一個房
人世間裡 不只你 不只我 等釋放 等解放
發着狂 發着狂 仰~望

看着藍天空 穿了一個洞
有誰還可以 信奉
同病抱擁 扶持上進
天下為公 靠携手相信

黃偉文借用日本歌后美空雲雀之名,命名這首全專輯最有力量的歌,不是任意。確實,歌能給人力量,歌聲可以撫慰人心,何韻詩每次唱這首歌,我都會屏息以聽。

這張專輯的敘事太強,強到可以改編成一個電影劇本,這得要歸功於三位主抓全專輯歌詞的詞人:黃偉文、周耀輝和林若寧。至於音樂方面,雖然有人認為詞大於樂,但是我覺得音樂非常耐聽,編曲也很切合主題,特別是《少年維特》的編曲,徹底把維持內心憤怒和鬱結表現出來。

要理解這張專輯真的不容易。我記得,我聽了N次《風見志朗》也聽不出那種為了理念雖萬人吾往矣的感動,直到看了何韻詩去年的TEDTalk,她先是說了大概十五分鐘的話,然後在兩把吉他伴奏下唱這首歌,才真正聽懂了這首歌。

當時歷經《Ten days in the madhouse》的叫好不叫座,2009年的《Heroes》沒有那麼難懂,但水準仍然保持。但之後就再也沒有類似《Ten days in the madhouse》的野心之作了。然而,每回談到何韻詩的音樂作品,這張指標性作品被視為是最重要的作品,說明了好的音樂創作是可以用時間證明的。希望她今年(一定要今年,不要再拖啦)的新專輯,不要遷就聽眾和市場,反正遷就了也不一定賣座,真心期待會是一張野心之作。

何韻詩還是回歸音樂比較好,用音樂來談社會和政治,才是她擅長的方式。

 

發表留言